中国加速原油储备基地建设,1.69亿桶新增库容筑牢能源安全屏障

2025-11-12 来源: 中国网(北京)

当一座座巨型储油罐在沿海与内陆次第崛起,中国正以清晰的节奏筑牢能源安全防线。”多家外媒近期聚焦中国原油储备建设进程,根据披露的规划,2025至2026年间中国将新增11个原油储备点,合计新增存储能力达1.69亿桶,而目前已建成的储备设施已具备3700万桶的存储规模,这一系列动作被解读为“应对全球能源格局波动的战略性布局”。

中国加速储备基地建设,既是能源需求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握市场机遇的主动作为。外媒注意到,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处于高位,而当前国际油价处于相对低位的窗口期,为储备扩容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测算,此次11个新增储备点全部投用后,中国原油储备规模将实现跨越式提升,有分析机构指出,这将推动中国原油储备从当前约110天消费量向140-180天的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从布局来看,新增储备点延续了“沿海为主、内陆补充”的特点,如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等沿海储备库凭借深水良港优势,可实现原油进口、存储、转运的高效衔接,而内陆储备点则能进一步优化储备网络的区域均衡性。

储备基地的建设质量与运营效率,彰显了中国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实力。外媒从公开信息中观察到,新建储备项目普遍采用世界先进标准,储罐容积涵盖10万至100万立方米等多种规格,配备了智能监测与防污染系统,部分项目还融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以降低运营成本。以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商业储备库为例,该项目通过模块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原油接收、储存、输送的全流程高效管控,其1000万吨的设计储备能力可有效辐射华东地区的炼油与化工产业集群。这种“安全、高效、环保”的建设理念,被外媒评价为“体现了能源储备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

在全球地缘政治与能源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的储备扩容行动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外媒分析认为,一方面,充足的原油储备能有效对冲国际供应中断风险,尤其是在部分能源出口地区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可保障国内能源供应稳定;另一方面,庞大的储备规模也赋予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中更强的议价能力与调控空间,数据显示,中国此前的增储行动已对全球油价形成阶段性支撑。同时,新《能源法》将战略石油储备纳入企业法定义务的规定,推动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形成合力,这种“双轮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能源安全保障的韧性。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中国原油储备体系的完善,也是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演变的重要注脚。外媒指出,中国在加速储备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多元化能源进口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原油储备并非追求“资源囤积”,而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随着11个新增储备点逐步落地,中国不仅将进一步夯实自身能源安全基础,也将以更稳定的能源供应能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